
苏定伟上尚策
252公里路程、32个经停站点、7小时18 分钟旅程,京原铁路上,北京西站与山西灵丘大涧站之间的 6437/6438 次公益性 “慢火车” 每日往返,在太行山脉间铺就温暖民生路(北青网)。大凉山的 5633/5634次列车也是如此,用半个世纪未曾停歇的 “哐当” 声,在川滇群山中织就起一张细密绵长的民生之网。
当复兴号以 350 公里时速穿梭于长三角、珠三角,将 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 的千年期盼变为现实,我们为何还要 “慢火车” 串联起一个个偏远村落?答案藏在 “全民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” 的承诺里。两种截然不同的行进姿态,恰是中国经济的生动图景,快慢相济上尚策,藏着经济发展的智慧和密码。
慢火车的 “慢”,是民生兜底的 “毛细血管”。它承载着最朴素的生存需求,精准填补了高铁无法覆盖的民生空白,让深山村落的群众不至于在时代的 “高速发展” 中掉队,生动彰显 “一个都不能少” 的初心使命。
6437 次列车串联起京冀晋三地村落,蔡家庄村口的高铁造型村标、道路旁的 “铁路风景线”,既是村容美化的印记,更藏着铁路帮扶的深意。5633 次列车 2 元票价几十年未变,车厢里的背篓装满花椒、合规搭载的家禽家畜,记录着村民 “靠车谋生” 的日常。这趟没有高铁舒适便捷的列车,却是沿线群众的 “生命线”:老人乘它奔赴县城求医,孩子坐它前往镇上求学上尚策,商贩载着新鲜农产品奔赴市集,让深山里的特色物产得以走出大山。
高铁的 “快”,是时代前进的 “主动脉”。它驱动区域协同与效率革新,以雷霆之势重塑中国经济地理:京津冀 “一小时通勤圈” 让人才、资金、技术自由流动,长三角 “同城化” 推动产业协同升级,粤港澳大湾区 “半小时生活圈” 拉近城市间距。成渝双城经济圈每天开行动车组超 100 对,超 13 万人次往返两地,以动车之快唱好 “双城记”、建好 “经济圈”。这种 “快”,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关键钥匙,让东部先进经验快速辐射中西部,让中西部优质资源高效对接东部市场;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,带动旅游、物流、服务业爆发式增长,催生 “高铁经济”“轨道上的都市圈” 等新形态。
慢火车守护 “底线民生”,高铁推动 “品质发展”,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 “双轮驱动”。慢火车的 “慢” 从非停滞不前,而是让发展的脚步更稳更实;高铁的 “快” 绝非盲目提速,而是让发展成果更快更广惠及众生。快慢相济的背后,是发展中 “效率与公平”“速度与温度” 的辩证统一。
“快” 是为了更好地向前上尚策,“慢” 是为了不让任何人掉队。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,我们既要保持 “快” 的冲劲,也要守护 “慢” 的温情,让快慢相济成为经济发展最动人的底色,让每一份期盼都能在速度与温度的平衡中落地生根。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